芬兰疆域变迁(芬兰国家概况介绍)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芬兰疆域变迁,芬兰国家概况介绍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蒙古高原的民族变迁史
1、民族变迁史: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古代各民族从事畜牧、狩猎以及农业生产的场所。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甲骨文中有“土方”、“鬼方”的记载,史书中则记载有“戎”、“狄”等族称。公元前21世纪至前3世纪,内蒙古地区分布着的一些游牧民族与中原华夏族建立的政权发生了密切关系。到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文献记载的北方民族有了新的具体称谓,活动在今天内蒙古境内的北方各族主要有林胡、楼烦、东胡和匈奴。
2、战国时期,林胡和楼烦活跃在内蒙古高原上。匈奴强大起来以后,林胡和楼烦又归属了匈奴。
3、春秋战国时代,东胡人的活动地域大致在今天的呼伦湖以东、嫩江以西的大兴安岭山脉北段和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这一地区,森林繁茂,禽兽众多,绿草如毡,水系如网,是古代居民以渔猎、采集和畜牧的主要区域.东胡人在这里从事着畜牧、渔猎和采集的生产方式,孕育了渔猎文化。
4、春秋时期,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匈奴吸收了诸戎、狄成份而强大起来,战国时被汉文献称为匈奴。初见于汉文字史籍记载的匈奴,主要活动在今天内蒙古境内的阴山及河套一带。公元前310年左右,匈奴地域已与战国的燕、赵、秦三国相邻。战国末年,匈奴东界已达燕长城以北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东部一带.战国中后期,匈奴广泛分布于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匈奴人在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地区和呼和浩特平原曾经长期驻牧,生息繁衍,生居死葬。从以上具体史实可以看到,战国时代内蒙古高原的大部都在北方游牧民族的掌控之下,从事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5、秦汉时期,匈奴民族部落和中原人各自建立了两种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和文化内涵的集团,在长城沿线进行了密切接触,游牧和农耕两大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和交融。在战国末期,当时的燕国、赵国以及秦国的领土已经拓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后来中原的华夏民族便逐渐开始迁移到内蒙古南部地区定居。
6、大约在公元7世纪以前蒙古族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后来西迁到了鄂嫩河上游不尔罕山(大肯特山)和克鲁伦河一带。在我国唐代史籍中称为“蒙瓦”,《辽史》中称为“萌古”。公元11世纪,他们结成了以塔塔尔为首的联盟,强大一时,因此,“塔塔尔”或“鞑靼”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称。后来西方通常就将蒙古泛称为鞑靼。
为什么芬兰人口那么低
芬兰是位于欧洲北部一个国家,常住人口550万。因为其位置偏北,大部分疆域位于北极圈内,常年严寒,不适合农业生产,所以人口密度偏低,仅为18人/平方公里。
芬兰境内水域面积广阔,大小湖泊约18.8万个,素有“千湖之国”的美誉,其森林覆盖率很高,木材、矿产资源丰富。
芬兰和波兰是独联体吗
1、所谓独联体,是指独立国家联合体,由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在苏联解体后组成的一个地区性组织。现在有9个成员国,分别是:阿塞拜疆、白俄罗斯、俄罗斯、亚美尼亚、吉尔吉斯坦、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
2、因为芬兰和波兰不属于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所以他们不属于独联体的。
关于芬兰疆域变迁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本文来源网络,未经允许,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