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白堤历史(去西湖坚决不走苏堤)
今天给各位分享西湖白堤历史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去西湖坚决不走苏堤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游西湖的历史背景
西湖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座淡水湖泊,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游西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0年左右的夏朝,当时西湖还是一个大海湾,因为地质变迁和沉积作用,渐渐演变成现在的湖泊。在历史上,西湖曾多次成为政治和文化中心,如南宋时期的临安,清朝时期的杭州府等。自唐朝以来,游西湖成为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之地,许多著名的诗词都是在这里创作的,如苏轼的《定风波》、杨万里的《钱塘湖春行》等。西湖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现代旅游业的标志性景区之一。
西湖的历史
西湖一开始并不叫“西湖”。“西湖”之名,肇始于唐朝中期,兴于北宋,盛于南宋至清,渐渐取代历史上各种其他名称,流传至今,并成为正式的名称。
1、秦:西湖原本不是湖
现在的西湖,在2200多年前的秦朝时候还只是一个浅海湾,人称“武林湾”。
2、汉:海边有湖初长成
原来的海湾基本上形成一个潟湖(海湾经泥沙淤积而形成的湖),它随着潮水的涨落时隐时现。湖水得源于武林山所出的溪涧泉流,常年湖水丰满,四季清澈晶莹,从而慢慢变为一个淡水湖。因而有了“武林湖”、“武林水”的名字。又因纳龙川、钱源之源,也被叫作“龙川”、“钱源”、“钱水”等。
西湖人文历史景点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西湖葑滩严重。440余亩湖面被占为田荡(合约0.29平方千米)3120余亩湖面淤塞成浅沙滩(合约2.08平方千米)。
民国元年(1912年),浙江军政府政事部主持拆除钱塘门至涌金门城墙和旗营城垣,辟新市场,沿湖筑湖滨路,离湖20米处设栏,内杂莳花木,称湖滨公园。
民国十七年(1928年),浙江省政府在第三公园码头建立陈英士铜像;次年,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于第二码头建“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
民国十九年(1930年)春,杭州市政府在长生路之北至钱塘门头,用浚湖之泥填为平地,约21亩余,辟为第六公园。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杭州市政府开始在第五公园码头,筹建八十八师“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
2002年开始,杭州实行环湖公园景点免费开放。
杭州断桥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唐朝开元年间(713-741年),当时只是一座木制拱桥。南宋时期改为石拱桥,并命名为宝祐桥。元朝时期因战乱而毁坏,明朝时期重建并改名为段家桥。清朝时期又进行了多次修缮和扩建,增加了亭台楼阁和石雕。1941年又进行了改建,1950年代又进行了加固和美化。据明《西湖游览志》所说,断桥是由于孤山来的白堤到此而断才得名的。也有人说原名叫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还有一种说法是大雪初停,登宝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皑皑如链。日出映照,断桥向阳面积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桥面一痕,仿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了,因此叫断桥。断桥是杭州西湖的一座著名的古桥,位于白堤东端,与白堤、孤山相连。断桥的名字有几种说法,其中最流行的一种是与中国民间爱情传说《白蛇传》有关。传说白娘子与许仙在断桥相会,后来被法海和尚困在雷峰塔下,直到宋代才得以解救。断桥因此成为了一对恋人相会的象征,也是西湖十景之一的“断桥残雪”的主角。断桥不仅是西湖的风景名胜,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下了诗词歌赋,如苏轼、陆游、白居易等。断桥也成为了情侣们表达爱意的地方,每年元宵节都会有许多人在此放飞孔明灯祈求幸福。总之,断桥是一座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古桥,它见证了西湖的变迁和人们的情感故事,也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艺术的魅力。如果你有机会去杭州旅游,不妨去断桥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它的风光和气氛吧。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西湖白堤历史和去西湖坚决不走苏堤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本文来源网络,未经允许,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