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自驾游玩

边城活动背景(边城在哪里)

边城活动背景(边城在哪里)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边城活动背景,以及边城在哪里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边城生活背景

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沈从文《边城》写作时的年代背景

完成于1934.4.19是作者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侼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园旅行,却像借重桃园上行七百里路穷水流城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作为人类‘爱’字一度恰如气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座位线索。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带着年轻人的理想和热情,带着对世界的渴望,从偏僻。闭塞、落后的湘西赶到大都市北京的。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身处虚伪、自私、卑鄙、懦弱、冷漠而又冠冕堂皇的都市,沈从文感到,我梦之歌古老的国家要脱离眼前的苦难,唯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必须重铸我们的国魂。于是,他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侼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他生在湘西,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着特殊的深厚的感情。于是,他使用自己的笔,勾勒了一幅幅湘西风俗画,以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来表现自己所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

选择我的把我一个一个字打的谢谢

《边城》的背景

1、《边城》成书于1934年4月,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2、作品中女主人公翠翠的原型,是一个绒线铺的姑娘。沈从文在行军的途中,有一个叫赵开明的好友,在泸溪县城一家绒线铺遇到了一个叫翠翠的少女,她长得俊秀。赵开明发誓要娶她为妻。17年后,沈从文乘坐的小船又停靠在泸溪。他站在船头上,回忆到翠翠的美丽形象,便朝绒线铺走去,在门前意外地看到了一个和翠翠长得十分相似的少女,熟悉的眼睛、鼻子、薄薄的小嘴。沈从文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原来这是翠翠的女儿小翠。当年的翠翠嫁给了追求她的赵开明。这时她已死去,留下父女两个。为了不打扰赵开明,沈从文没有跟他打招呼,但感情上的震撼却久久不能平复。翠翠,这个美丽、朴实的少女,他怎么也无法忘怀。1934年,他坐在院子里,在阳光下的枣树和槐树枝叶阴影间写《边城》时,翠翠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沈从文在《湘行散记·老伴》中提到:“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子女孩脱胎而来。”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本文来源网络,未经允许,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