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西湖雪景(形容雪景的句子)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形容西湖雪景的问题,以及和形容雪景的句子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湖心亭看雪,西湖雪景的特点
1、西湖雪景的特点:宁静清绝、幽静深远、洁白广阔。
2、描写西湖雪景的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3、特点:作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更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作者是怎样描写西湖雪景的
1、《湖心亭看雪》此文最动人的地方是——作者以精致的异化想象生动地写出了西湖的雪景之美,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西湖雪景给人的感觉。这种感觉,既是雪景的客观化描写,也是作者身在雪景之中的感觉。
2、从宏观处看,西湖雪景境界有三:“空”、“一”、“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人”、“鸟”都不光临了,正如前人有诗云“鸟飞绝”、“人踪灭”,当然西湖就“空”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就是古代那个张打油写的情景——“天地一笼统”。“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种景象,不就体现出西湖雪景的“阔”了吗?
3、接下来看文中所写的近景。“余”之小舟“到亭上”,亭上有人对饮。他们见有人来,颇有遇见同道知音人之感,并热情地“拉余同饮”。待“余”饮酒后离开湖心亭时,“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我们要理解舟子这句话,还得从文本中的信息来研究。有两点需注意,“余”来湖心亭是在大雪初停“更定”之时,“拿”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自以为湖中会是“余”独家寡人也。然而“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湖心亭看雪者非“余”之“独”往也。所以,文中“更定”与“独”反衬出湖心亭那两位客居杭州的金陵人比“余”更痴迷于西湖雪景。
4、但“余”并不喜欢这些金陵人,何以见得?“拉余同饮”,非欣然入座;“强饮三大白而别”,非但痛饮,且饮后即别,可见“余”不愿与之同坐多饮。“余”之内心仍是一个“独”。
5、《湖心亭看雪》远写了西湖雪景之美,近写了看雪人之痴,有人有物,有情有趣,清新活泼。
6、《湖心亭看雪》之所以令人心怡就是关于写感觉的摹状词选择和使用,特别是对西湖雪景——“空”、“一”、“阔”——境界的呈现,可谓超绝,很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效仿。
7、“大雪三日”,这个“三”作为苍天走雪时间实在是有些长,雪下得实在是有点儿多。但这是西湖奇丽的雪景条件。与“三”相对,自然造成下面情景的产生,西湖上人、鸟、树、山、堤、船等其他景物相应变得“少”了,“小”了,“单”了。
8、“上下一白”,其他都不见了,色彩“少”了。“一”既是数词,一片白色,但这个“一”又使人感到是“大雪”使世界为“一”色,在这里有一种使动的感觉,“一”有动感。
9、“长堤一痕”,这个“一”本来也是数词,与“痕”联合使用,但长堤本身就像是“一”字,它又在作者眼中化为物的划痕留在西湖的雪景中。所以,“一”既有数的概念,又有形的描写,写出了长堤在雪景中的轻、微之态。“堤”异化为一个条状的物“痕”,如“一”字轻轻地卧或者说划在西湖的雪岸上。这个“痕”既有形的意味又有量的意味,同时也是物,三意相兼。
10、“湖心亭一点”,“点”者本是“小黑也”,但此时应是“白”点,亭的顶上皆是雪也。“湖心亭”化作“小白点”,点缀在西湖万顷碧波之中,可见西湖雪域之“阔”与“远”。“亭”作“点”状,亦是一种异化的感觉。“点”,也是形、量、物三意相兼。
11、“余舟一芥”,“芥”在这里指“小草梗”、“小草叶”。“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就是说把一杯水倾注在地上的小洼洼之中,那么一枚小草叶便可以做小舟了。但现下作者感觉在西湖空阔的雪域之中,自己的小舟如一枚草叶,那么西湖这个大“杯”子之阔不就显现出来了吗?“芥”,相当于“根”,也是“草梗”,物、形、量三兼。
12、“舟中人两三粒”,这个“粒”既是量词,又是形容词。从量词角度讲,舟中人有两三“个”,或者两三“位”。从形容词的角度讲,两三“粒”,亦是人缩小为“米粒”了。因为“舟”为“芥”,当然舟中人必然微如米“粒”了。“粒”字的选择,又将“数”与“形”统一在一起,同时,舟中人又成了“两三”个“粒”。物、量、形三者的统一又表现了西湖雪景之奇妙。
杭州西湖十大景观及典故
1、灵隐禅踪为三评西湖十景之一。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古寺名刹。地处杭州西湖西的山岭之中,背依北高峰,面迎飞来峰,两峰挟峙,山地平缓,四周林青木秀,鸟鸣山幽,云飘雾浮。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东晋咸和初,由中原云游入浙,行至武林(即今杭州)山中,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于峰后建寺,名曰灵隐。
2、六和听涛,三评西湖十景之二。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在钱塘江畔月轮峰上。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当时杭州为吴越国国都,吴越王为镇住钱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了六和塔,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清乾隆帝曾为六和塔每层题字,分别为: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
3、岳墓栖霞是西湖著名景点之一。岳墓背靠栖霞岭,位于苏堤北面,每当夕阳西下时,岳墓上便有了一道道霞光,非常绚美,因而得名“岳墓栖霞”
西湖的雪景美句赏析
1、湖面上升腾起一阵阵雾气,远处的群山,断桥蒙着一层缥缈的白雾。绿莹莹的山峰若隐若现,时而雾气飘散,山峰清晰地浮在眼前,连山顶的参天古木都看得一清二楚,时而又被雾气湮没了,一切都只能化成墨绿的一团,就像宣纸上一滴略带墨色的浅浅的水迹;又如罩着面纱的少女,仿佛远在天边,却又近在眼前,远了又近了,近了又远了,实了又虚了,虚了又实了……
2、赏析——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
3、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
4、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文来源网络,未经允许,严禁转载